1990年7月,河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分配到承德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
图书馆可以自由出入,想读一点书,读点什么书呢?几经选择,找了一本《周易》。觉得《周易》是古书,需要读一读,了解一下。但是,没有读明白。
偶然到新华书店,看到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专业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各家针灸学说》。在大学里学过《中医学》,但是兴趣不足,对经络有简单的理解,皮毛,仍然记得讲经络的老师。因为我是搞人体组织学教学的,想对中医经络有进一步的了解,把三本书买了,看了一部分。
2008年太极拳老师李树怀老师让我在医学院帮着推销《子午流注全息推定盘》,作者是赵福康老师。
2009年去北京买车,在4S店等的时候,看电视正在播曾仕强先生讲的周易,简单易懂。回来后,找到曾仕强的著作,仔细研读,大致明白周易的意思了。同时,对阴阳、五行、八卦有了了解。在这本书里提到《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
2012年初,太极拳老师李树怀先生请天津的赵福康老师和尤恩玉老师来承德传授“子午流注温灸”技术。初次见到赵福康老师,我跟李老师申请听课。讲课8天,连续听课。笔记细致,有不懂的,回家揣摩。有一点周易基础,没有感觉到有多难。
春天,开学了。学校图书馆开放,我是常客。如饥似渴,到图书馆寻找有关经络和子午流注纳甲法的资料。最早读的是《针灸甲乙经》《灵枢经校释》,收获很大。后来,又在旧书市场买了十本旧书,最受影响的是卢之颐的《学古诊则》。在这十本旧书中,还有一本是《气血病论治学》,当时不想买,书摊老板硬要卖给我,一年以后阅读,明白了什么是气血。
在某书中看到,《黄帝内经》还有姐妹篇《黄帝外经》,没有找到,找到了《外经微言》,阅读后感觉是《黄帝内经》的重要补充,从中得到许多。《外经微言》是对经脉理论的重要补充,在脏腑经脉五行生克方面讲的也很完美。
工作之余,在网上阅读了700余篇有关“子午流注纳甲法”的文章。认为“子午流注纳甲法”技术当属赵福康老师的《子午流注全息解》为最。
在熟悉“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同时,对经络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从网上买的《黄帝内经》,网络上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开始研究《黄帝内经》里的经络知识。发现古代医家对《黄帝内经》的解释有许多不统一之处。于是有弄明白的想法,这需要排除别人的干扰。找到《灵枢》《素问》原文,细读。发现问题了,那就是人体左右经脉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说清楚。从没有人提出十二经脉左右阳经在中线的交叉走向对侧。而现行的经络穴位图一直沿用明朝张介宾的观点。
细读《灵枢.经脉》说到大肠经“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胃经“起于鼻之交頞中”,发现这句话如何解释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保洁员对我说“杜老师,我这里牙痛,怎么办”,指一指自己的右侧下颌。我先让病人伸出右手,以我右手大拇指点按病人右手合谷穴,以我左手大拇指点按病人右手臂曲池穴,病人并无明显反应。再让病人伸出左手,以我左手大拇指点按病人左手合谷穴,以我右大拇指手点按病人左手臂曲池穴,病人反应强烈,自述感觉一股强烈的气流由臂窜上肩部,过颈项,到达右侧下颌,同时疼痛立刻减轻许多。继续点按几分钟,病人下齿痛明显减轻。
经过多次实践,并深入思考,提出自己对阳经经脉循行的认识。多次确认,准确。
后来,在给学生授课期间,偶尔翻翻学生的《针灸学》课本,发现人们对根结的认识也存在问题。
跟李树怀老师多次交流经络问题,李老师鼓励我说“你应该写出来”。于是在2016年开始设计框架,决定以《黄帝内经十二经脉与子午流注》为名,开始写作。
我是搞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对人体细微结构基本了解,也曾想过究竟什么是“经络”呢?有很多中外学者也想搞明白。我也思考“谁认识经络”呢?不认识经络,你又如何找到呢?现代组织学对人体微细结构的研究已经很深了,为什么没有找到经络呢?因此,我认为,经络就在那里,只是你不认识而已。于是准备把组织结构与经络的关系写入《黄帝内经十二经脉与子午流注》中,题目为“经络的认识”,指出“血管、神经、淋巴管、汗腺、肌肉、免疫细胞等”都与经络有关,而五脏六腑内也有经络分布,调节着器官内部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免疫细胞等”。
2019年天津科技出版社正式批准出版,《黄帝内经十二经脉与子午流注》正式面世。这本书与其他著作观点不同、角度不同,没有受到流行的干扰,对《黄帝内经》一些句子的认识有自己的观点(就算是“悟”出的吧),不一定全对,但一定忠于原文,有的地方在理解上独树一帜。当然也借鉴了一些前辈的认识。
缘分。《黄帝内经十二经脉与子午流注》2020年荣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三等奖。